朱鸿兴还没从见到爹妈的开心劲儿里回过神来,跟爹妈一起来的那个生面孔就给他扔了个大炸弹:
你是刘少奇的第二个孩子,这次我们是想让你回到亲生老爸那儿去。
尽管朱鸿兴一直清楚自己是爸妈领养来的,但他做梦也没想到,自己竟然是刘少奇的亲生骨肉。
朱鸿兴作为刘少奇的孩子,为啥会被别人家收养呢?他以后还有没有可能回到亲生父亲身边?还有,他到底会怎么看待抚养他长大的养父母呢?
【曲折离奇的身世】
朱鸿兴1930年在哈尔滨呱呱坠地,他是刘少奇和何宝珍夫妇的宝贝儿子。
朱鸿兴还没来到这个世界前,刘少奇就已经因为工作上的事儿离开了哈尔滨,留下何宝珍妈妈一个人挺着大肚子等着孩子的到来。
朱鸿兴刚出生没多久,哈尔滨的党组织就遇到了大麻烦,何宝珍没办法,只能抱起小朱鸿兴,跑到上海去找刘少奇。
没想到,他们一家三口团聚的日子还没满两年,刘少奇就因为工作需要被调到了苏区,家里就只剩下何宝珍和朱鸿兴两个人互相依靠着过日子了。
何宝珍为了不暴露自己,就去当了老师。白天,她在学校里给学生们上课,到了晚上,她就忙着联系各个圈子的人,琢磨着怎么救那些被抓住的共产党员。
1933年3月份的一天,何宝珍从外面回来,心里突然咯噔一下,感觉背后好像有人悄悄跟着她。
悄悄回到出租房,何宝珍立马把那些重要文件都烧了,接着抱起儿子准备逃跑。
但她往窗外瞅了一眼,发现家周围全被特工给围住了。
刚好房东太太就在边上,何宝珍赶紧把儿子朱鸿兴塞到房东太太手上:
请你帮个忙,帮我带带孩子,过几天我朋友就会过来接他了。
讲完那句话后,何宝珍没回头,直接冲进了敌人的包围里,结果被叛徒逮住扔进了牢房。
尽管敌人手里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何宝珍是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,而且她在严刑拷问下依然坚守秘密,可最终还是因为叛徒的背叛,丢掉了性命。
1934年秋季,何宝珍在南京的雨花台,壮烈牺牲,当时她只有32岁。
另一边,何宝珍被抓走没多久,真的就有人找上门来,跟房东说要领走孩子。这人后来把孩子送到江苏的一户农家去抚养了,就连刘少奇自己,也不知道孩子最后到底去了哪儿。
抗战结束后,周总理特别关心朱鸿兴的情况,他直接安排人手跑到上海去查找朱鸿兴的消息。
后来从地下工作者姚庆玲那里了解到,她把小孩交给了养子朱文玉来带,不过朱文玉压根不知道这孩子的真正来历。
简单说,要找回孩子,关键得先找到朱文玉这个人。
姚庆玲除了说了一个大概的位置,还给了另外一个关键信息:小孩的小名叫做毛毛。
朱文玉家恰巧坐落在解放区和国民党地盘交界的地带,这给我们党的同志寻找朱文玉和他女儿毛毛带来了不少麻烦,只能到处问询他们的踪迹。
折腾了好几个月,工作人员最后总算是见到了朱文玉。
朱文玉是吧?想问一下,是您本人不?
“对,是我,你找我有啥事儿?”
我听说您接纳了一个名叫毛毛的小朋友成为家里的一员,能简单讲讲这事儿吗?
一说起“毛毛”,朱文玉的记忆立马回到了十多年前……那时候的事儿,现在想起来还跟昨天似的。朱文玉一听到这个名字,脑子里就开始放电影,一幕幕往事涌上心头。时间虽然过去了好久,但那些画面还是清晰得很,就像发生在不久前一样。
【养子朱鸿兴】
朱文玉是江苏江都朱楼村老徐庄的一个地道农民,平时就靠种地养活一家子,家里头日子过得紧巴巴的。
他跟老婆结婚后,两人一直没能怀上娃。
后来,朱文玉两口子在众人的援手下,领养了个闺女,取名叫朱鸿楼。
让人没想到的是,1933年夏天,朱文玉在没打招呼就离家出走一段时间后,再回来时,手上竟然抱着个3岁的小家伙。
朱鸿兴就是这个小男孩,大家平时都叫他毛毛,他其实是刘少奇的第二个儿子。
把小孩送到朱鸿兴那儿的,就是前面说到的姚庆玲,其实啊,她是个秘密党员。
何宝珍把儿子托付给房东后,姚庆玲马不停蹄地就把孩子接回了自己家,琢磨着得赶紧给他找个安全的地方安置。
琢磨来琢磨去,姚庆玲脑子里蹦出了养子朱文玉的身影。
朱文玉对姚庆玲的真实身份一无所知,他还以为养母是担心自己年老后无人依靠,所以才把这个孩子领来,让他来照顾抚养。
因此,他没怎么犹豫,就直接把毛毛领回了家。
回到屋里头,朱文玉就给毛毛起了个新名字,叫朱鸿兴,跟他姐姐朱鸿楼的名字挺搭配的。
从那以后,朱鸿兴就成了家里的一份子,而姐姐朱鸿楼二话不说,挑起了照看弟弟的大梁。
岁月流转,姐弟俩的感情日渐深厚,朱文玉两口子看在眼里,心里头别提多高兴了。
没多久,全国各地就都闹起了战争,朱鸿兴也只好跑到上海去讨生活。
工作人员找上门的时候,朱鸿兴其实已经跑到上海去上班了。
听完朱文玉讲的那些往事,工作人员心里有了数,确定朱鸿兴就是他们一直在找的毛毛。
朱大爷,你知道吗?毛毛其实是刘少奇的孩子,只是那时候因为战乱,没办法自己带,所以才给了别人家养。
我们这次来的任务就是把他带回刘少奇那儿,让他专心读书。您能否领我们去上海,帮我们找到他?
可能是怕朱文玉不同意,工作人员连忙插话说:
把他送回到亲爸那儿,是想着他能专心学习,将来好为国家出力。等他书念完了,您啥时候想去看看他都行。
朱文玉一听到自己养的娃原来是刘少奇的儿子,整个人都懵了。接着又听说有人要把这娃带走,他心里那叫一个痛啊,跟刀割似的。
可是,考虑到儿子的将来,朱文玉最终还是决定带上工作人员前往上海,就这样,出现了文章最开始描述的那个场景。
【亲父出养母丧葬费】
知道自己是谁后,朱鸿兴心里就琢磨开了,那些工作人员估摸着是想把他送回亲爸那儿去。
但他已经在养父母家待了十多年,这感情啊,早就不是亲生的胜似亲生的了。
朱鸿兴此刻犯了难,不知道到底该选哪条路走。
真的很让人佩服,朱文玉这个人,他没念过多少书,也没啥远大的抱负,但就在那一刻,他表现出来的那种气度和眼光,真是咱们中国人独有的。
他不会因为自己这十多年来对孩子的悉心照料,就硬要把朱鸿兴留在自己身旁,反倒劝朱鸿兴回到刘少奇那里,去接受更优质的教育。
经过大家一再地劝说,朱鸿兴最后跟着工作人员又回到了刘少奇那,并且他还把名字给改了,叫刘允若。
他上过几年学,但后来因为家里没钱,只能退学。回到亲爸那儿后,刘允若又能继续念书了,学费也不用再操心了。
尽管生活中出现了不少变动,刘允若的心态还是老样子,没啥变化。
没过多久,刘允若动手给朱文玉写了封信,细细讲述了自己家里的那些事儿,还有近来自己是怎么过的。
刘少奇心里特别感谢朱文玉对他儿子的关照,还在1950年自己动手写了封信,专门去表达他的谢意。
1953年春天时候,刘允若的养母过世了,但他没办法赶过去,所以就给朱文玉汇了笔钱,算是丧葬的费用。
刘允若还在上学,没有赚钱能力,所以刘少奇就从自己的薪水里划了68万块钱(老钱),跟刘允若给家里的信一块儿寄给了朱文玉。
过了几天,有封信送到了江苏那边的老徐庄。
信里头主要就是跟朱文玉说,别在家里为养母的丧葬费发愁了。刘少奇这个亲爹,心里很感激他们这些年的辛劳,所以养母的丧葬费用,他会一手包办的。
老爸,咱们国家正在大力发展建设呢。老爸你领着工资,咱俩合计了一下,决定拿出60万块钱,给老妈办丧事用。
真让人感慨,仅仅一年的光景,朱文玉就因为疾病离开了人世。
那时候,刘允若在苏联求学,没法回到国内。他只能硬着头皮,朝着祖国所在的方向跪下磕头,用这种方式来悼念深深疼爱他的养父。
刘允若心里一直记着他那个从小一块长大的亲姐姐,从来没忘掉过。
他们俩经常通过写信来保持联系,他得知姐姐有了孩子后,立马寄去了小家伙的照片,并且总是把自己当作孩子的舅舅来看待。
和刘允若在养父养母家感受到的温暖不同,他从刘少奇那里体会到的父爱,更多的是严格和深沉。
【严格的父亲】
刘少奇心里清楚,刘允若经历了不少坎坷,所以把他接回来后,就一直努力想给这个儿子补上缺失的父亲关怀。
但刘少奇对儿子可从不娇惯,自打刘允若回到家里,刘少奇就不断地教导他:
要想办法跟大家合得来,别总一个人独来独往,更不能靠着老爸老妈的地位就乱来。
但是,刘允若很早就踏入了社会,所以接触到的先进思想并不多。
刚踏入学校那会儿,他和同学们的关系并不怎么好。
可能是因为心里惦记着养父,又或者是跟刘少奇之间还带点生疏感。
刘允若和他老爸聊天的时候其实挺少的,刘少奇对于他这个二儿子的近况,多半都是从旁人口里听说的。
因此,刘少奇长时间以来,总是严肃地提醒刘允若,要学会倾听他人的看法。
就算自己走的路子对,也不能光顾着自己,不听别人的看法。
要敞开心扉,真心实意地听别人给的建议,别怕自己挑自己的毛病,错了就得大胆去改。
同时,刘少奇也总对刘允若说,有啥想法就得大胆说出来,这样大家才能赶紧帮他把问题给解决了。
1954年那会儿,刘允若接到任务,要去苏联进一步学习提升。
可能因为是身处外国的关系,刘允若和刘少奇之间的联系变得多了起来,他会在给老爸的信里说说心里话。
没过多久,刘允若发现跟同学间老有些不合,就跟父亲说想换个专业学学。
收到信后,刘少奇马上回了封信,在信里点出了刘允若的一些问题,还明确跟他说,自己不会给他开后门。
要是他想换专业,可以给递个申请,然后按规定的流程继续后面的学业。
如果组织评估后拒绝了他的转专业申请,那他就得回头看看自己哪儿出了问题,换个方式跟身边的同学打交道。
同时呢,刘少奇把刘允若的那封信递给了中国驻苏联的大使馆,让那边负责的人好好处理一下相关的事情,得做到公平公正。
简单来说,刘少奇对刘允若管得严,就是盼着他能继承他妈妈的精神,把共产主义事业干到底,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小伙子。
不只是刘允若,刘少奇的其他孩子也都走过这条路,只是经历的时间有长有短罢了。
刘少奇那时候可是党和国家的大领导,但他从来不让自家孩子沾一点光,啥好处都没给过他们。
他总是亲自带头,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,向大家展示啥才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该有的样子。
在生活开销上,刘少奇是能节约就节约,哪怕是在遥远的苏联,他也从不往国内寄东西给孩子们。吃的、穿的、用的、住的,他都是能凑合就凑合,一点不浪费。在异国他乡的日子里,他坚持不依赖国内,连孩子们的必需品都不邮寄过去。
要是有人给自家孩子搞特殊照顾,刘少奇肯定会狠狠地批评一顿。
要是刘少奇的亲戚找他帮忙,他也会板着脸直接拒绝,并且会对每个亲戚都说:
“我是个吃国家饭的人,不能破这个规矩。”
1960年,刘允若回国后,被安排进了国家七机部的一个部门,他的任务是搞导弹设计。
受老爸的熏陶,他自告奋勇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基层部队历练。
1964年那会儿,刘允若正式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,他决定把自己学到的那些知识,全都用到咱们国家的导弹发展上去。
【结语】
打从何宝珍离世那天起,刘允若的命运就变得一波三折,注定不会平坦。
多亏了朱文玉一家的到来,刘允若这才有了家的感觉,童年过得快乐又自在,没啥烦心事。
何宝珍和刘少奇真是了不起,因为革命事业,他们只能狠心把孩子交给别人照顾。
朱文玉两口子真的是特别棒的爸妈,他们对别人的小孩就像对自己孩子一样好。后来,当那孩子的亲爸出现时,他们还主动跟刘允若谈心,劝他回到亲生父亲身边。
可能就是因为有这样出色的爸妈,刘允若后来才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就。
赢金配资-平台配资炒股-股票配资行业门户网站-广州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